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武汉 » 正文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智慧建站公司     发布日期:2020-08-15  来源:长江网  浏览次数:42
核心提示:长江网8月14日讯(记者万建辉)循着郭贤乐发来的定位,2020年8月11日上午,长江网记者在东西湖区东吴大道、临空港大道交会处的区文化馆旁见到这位72岁的农民摄影家。  郭贤乐在东西湖区柏泉街新苑社区拍摄农民晒花生的镜头。记者金思柳 摄  晒黑的皮肤、朴实的言语,让记者感受到郭贤乐身上保有的农民气息。他带记者走进他儿子开的复印店,在一台电脑前坐下来,然后一张一张地介绍起他拍的农村题材照片。  1986年,丰收后的村民们在稻场跳舞;1982年,“夫妻剧团”在东西湖东山农场表演,丈夫拉着胡琴,妻子打着快板演唱
长江网8月14日讯(记者万建辉)循着郭贤乐发来的定位,2020年8月11日上午,长江网记者在东西湖区东吴大道、临空港大道交会处的区文化馆旁见到这位72岁的农民摄影家。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郭贤乐在东西湖区柏泉街新苑社区拍摄农民晒花生的镜头。记者金思柳 摄
  晒黑的皮肤、朴实的言语,让记者感受到郭贤乐身上保有的农民气息。他带记者走进他儿子开的复印店,在一台电脑前坐下来,然后一张一张地介绍起他拍的农村题材照片。
  1986年,丰收后的村民们在稻场跳舞;1982年,“夫妻剧团”在东西湖东山农场表演,丈夫拉着胡琴,妻子打着快板演唱,围拢的村民中,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出神地看演出;农民用渔网拉起活蹦乱跳的鱼儿;石榴红村村民手拿红彤彤的中国结走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房……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1988年1月,夫妻剧团(东山农场的当地村民组成)在东西湖区东山农场跃进大队为村民演出。 郭贤乐 摄
  郭贤乐说,他1967年开始学摄影,1972年一张反映农村宣传计划生育的照片首次在长江日报见报,至今,已在各类报刊发表照片4200多张。让他成名的一张照片是1983年在长江日报发表的《司机结婚不坐车》,这张照片获得了全国好新闻摄影三等奖、湖北省艺术摄影一等奖。郭贤乐拿出一张泛黄的《长江日报》,在这张1984年1月28日头版报纸的右下角有一条消息——《反映喜事新办的图片获奖》,文中说:“郭贤乐的获奖图片生动表现了汉南农场汽车队司机王小平步行接新娘的情景,图片主题突出,格调明快,具有鲜明的乡村生活特色。”
  2005年,郭贤乐在东西湖一蔬菜农场采风,忽然看到一辆农用车满载一车蔬菜从身边驶过。他迅速将相机对着农用车按下了快门。照片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农用车满载着新鲜蔬菜,车顶上坐的4个人中,其中一人在打瞌睡;放下来的后厢挡板上坐的4个人,其中3个人像是睡着了。没打瞌睡的,看上去也都疲劳困乏,而车厢内一框框豆角青翠欲滴。
  这张题为《菜比命贵》照片先后获得2005年武汉市安全生产摄影大赛金奖,200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华中大拜年摄影擂台赛银奖,并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2007年全国摄影艺术作品荟萃》画册。
  2008年8月,郭贤乐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而后,他相继担任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还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吸纳为会员。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1989年,在东西湖区柏泉街高湾村的老房子前,两位农民在忙农活。 郭贤乐 摄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郭贤乐说,1981年以前的一些年,他住汉南农场,出门就可以拍农村题材。1981年后回到东西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到柏泉、走马岭,一骑就是20公里,有时也搭班车。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2006年10日23日,一群游客在东西湖区慈惠街石溜红村玩跳绳。 郭贤乐 摄
  改革开放后农村巨变,郭贤乐的农村摄影题材有着明显的变化轨迹。他说,上世纪80年代常拍农村插秧的场景,那时农村以种粮食为主,后来拍农民收获西瓜,拍大棚蔬菜、大棚葡萄,农村种植转向经济作物。之后大棚蔬菜变成大棚采摘园,大棚里种植的草莓吸引了城里人来采摘,连外国人都来乡村游。近几年更是拍到了脱贫户在大棚种植多肉。而现在,农户在大棚内用手机拍葡萄、西瓜,视频直播上抖音,边拍边和网友订货。“我亲眼看见过这个场景,一定要用图片来反映!”郭贤乐说。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2011年7月,游人在东西湖区太空莲基地赏花采莲。 郭贤乐 摄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2011年10月,农民在径河农场挖藕。 郭贤乐 摄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2012年7月10日、村民在东西湖区柏泉街彭家湾办喜事。 郭贤乐 摄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是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郭贤乐接着打开几张照片,一张黑白照片反映70年代末东西湖农村的土坯房,另一张照片则是他近年在原地拍的,照片里已是绿树成排、花草葱茏的居民小区。还有一张照片反映城里人到东西湖乡村的农家乐体验扶犁耕地,一头牛在前面拉犁。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2015年2月5日,东西湖区柏泉街茅庙集村民在晾晒干边鲢鱼。 郭贤乐 摄
  郭贤乐多次提到农村变化大,农村题材摄影接地气。为了跟上形势,从1966年至今,郭贤乐没有间断过订《长江日报》。发了他照片的报纸,他都保留下来,前段梅雨时把部分报纸打湿了,郭贤乐心疼了好一阵。
  为了拍摄,郭贤乐有时“铤而走险”。为拍园博园全景,他上到一栋12层的居民楼楼顶,当时正刮大风,还下着雨,他的脚在琉璃瓦上一滑,“身子迅速往下落,幸亏抓住了一根电线。”而拍出的《垃圾场上建公园》,获了几个奖项。为了避免危险发生,后来到房屋高处拍,郭贤乐会用绳子把腰系住,另一头系在楼顶上。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2020年5月23日,东西湖区东山街,航拍的新农村示范村—群力大队 郭贤乐 摄
  “无人机不是万能的!”郭贤乐说,他2015年买了无人机,拍了不少照片。“拍城市,在楼顶、山顶拍是最好的,有45度角,无人机经常把山水都拍平了,花草拍成了画。”郭贤乐点开一幅反映东西湖东山街群力村新农村的照片说,他拍新农村摸出了经验,一定要天气好,风小,背景要有蓝天、白云,这样拍出的新农村生机勃勃。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郭贤乐在东西湖区柏泉街新苑社区拍摄农家孩子晨练时的镜头。记者金思柳 摄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郭贤乐在东西湖区柏泉街新苑社区拍摄农民晨练的镜头。记者金思柳 摄
农民摄影家郭贤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拍农村
  在东西湖区农科所现代农业科技园,郭贤乐在拍摄时与收割韭菜的农民交流。记者金思柳 摄
  如今郭贤乐已退休十多年了,但他仍不停拍,不停在报刊发照片。他的照片在法国、尼泊尔和中国香港参加过展览。
  【编辑:张靖】
 
 
 

 
按分类浏览
湖北 (1042) 武汉 (12077) 荆州 (3640) 县市 (2520)
国内 (9829) 国际 (925) 财经 (346) 房产 (970)
科技 (370) 军事 (119) 娱乐 (538) 体育 (193)
汽车 (359) 生活 (408) 农业 (175) 健康 (235)
时尚 (84) 家居 (74) 旅游 (167) 女人 (59)
美食 (65) 消费 (165) 社会 (71) 文化 (217)
教育 (223) 公益 (107)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